“乡愁工程”引关注和肯定

  • 传媒中国  
  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,同步实施“乡愁工程”的保护和传承,留住“记得住的乡愁”,留住莆仙城乡的文脉基因,回应了海内外莆仙人的关切,受到了中央主流媒体新华社的关注和肯定。

  什么是乡愁?绝非“少年不知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愁,也不是“高堂明镜悲白发”的愁。乡愁其实是每个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一种眷恋,对家乡人文景观的刻骨铭心的情节,对严父慈母以及父老乡亲的感恩。为此,一座山,一条溪,一座小桥,一株古树,一座破民居,一条旧小巷,一座老庙宇,一出莆仙戏,一个美丽的传说等等,都会成为游子的“心灵原乡”,成为“血浓于水”的情亲纽带。

  有些地方的官员,为了寻求所谓的“政绩”,忘乎所以,不顾一切,毁掉老百姓心中“记得住的乡愁”,破坏了城乡流传千古的文脉基因,令人扼腕叹息。市委主要领导有胆有识,坚决保护百万亩荔枝林带,荔枝“一棵都不能砍”!而且让原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“绶溪钓艇”焕发青春,打造成“最美林荫道”。我们为“乡愁工程”喝彩,为后黄村等试点城乡一体化建设叫好。

  历史和实践证明,“文革”期间毁掉妈祖庙和许多“记得住的乡愁”是完全错误的。因为妈祖信仰深深扎根于台湾民众心中,台湾同胞已把莆田和湄洲妈祖当成“心灵原乡”,当成连接两岸不可破的精神纽带。吴伯雄说得好,经济交流手拉手,文化交流心连心。而妈祖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的助推力。毫无疑问,家乡的壶兰山水、蜚山九鲤、麦斜菜溪、木兰春涨、湄屿潮音、南山松柏,或曰乡村小桥小沟,桥头的古树,爷爷的老花镜,奶奶的拐杖,都是游子魂牵梦萦的所在,都是剪不断、理还乱,终生不离不弃的乡愁。

  1997年,湄洲妈祖金身驾临台湾,宝岛引起轰动,妈祖金身所到之处,万人空巷,信众家家户户主动摆设香案,“街途为之塞”,有的手持香火,有的三跪九叩,口中念念有词,祈祷国泰民安。有个台胞说,祈求妈祖保佑两岸和平,让民众安居乐业。笔者有幸在台一个月,亲临其境,耳闻目睹妈祖精神的巨大感召力,同时觉得这是台胞一种终生难忘的乡愁。有个莆田籍台胞,儿子移民到美国,临行前,老爸特地请一尊妈祖神像,让儿子带到美国,这位老乡对笔者说,要让他们不忘根,不忘本。

  天涯共此时。2002年,笔者有幸在新加坡南洋莆田会馆庆祝妈祖诞辰。是日,华人信众很多,也有个别其他肤色的信徒前往朝拜,天后宫上空不断在播放莆仙戏的唱腔,中午,招待信徒的是地道的莆田江口卤面。我感慨万千,即便身在天涯海角,心依然是中国心。妈祖情,是莆仙人“记得住的乡愁”。改革开放初期,新加坡的梧塘老乡苏先生说,虽然家乡不富裕,老家乡的露天厕所不好闻,但我还是经常回来,我喜欢老家这种味道。此话让人动容。如诗人说的,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着泪水,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。

  换句话,或许可以说,人人心中有“记得住的乡愁”,人人心中打上了一个乡愁的烙印。为此,全社会都应该保护、传承我们弥足珍贵的文脉基因。

  我们为“乡愁工程”喝彩,为她鼓劲呐喊,为她添砖加瓦!

图文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