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哈拉沙漠的中国筑路人

  • 传媒中国  
    撒哈拉沙漠,世界第一大荒漠。

初到这里的游客往往在震撼其浩瀚广阔之余,也会感慨其自然条件之严酷。这里常年高温,最高纪录曾达58℃;这里气候干旱,一连好几年都可以不下一滴雨;这里土地贫瘠,土壤中常常无生物活动,植被和动物都极为稀少。

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一群中国人凭着一腔热血和艰苦卓绝的努力,硬生生在这片荒漠之上修出一条造福当地人民的希望之路。

“贫困三角洲”的中国工地

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西部,国土面积三分之二都是沙漠。从首都努瓦克肖特向东南开车430公里,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,当地人称“贫困三角洲”。这里被荒漠包围,常年风沙肆虐,环境极为恶劣,再加上交通不畅,当地人的正常生活都不能保障,陈道贵负责的公路项目就位于这里。

作为中国十七冶集团工程技术公司(简称“十七冶”)毛塔项目部经理,陈道贵还清晰地记得2010年年底初到这里的景象:没水、没电、没通信,语言不同,人脉全无,就连施工的材料都无处寻找,这里有的除了沙还是沙。

作为一名“老非洲”,陈道贵没有被吓倒。没有水,自己打井;没有电,自己发电;没有原料,自己运送……就这样见招拆招,陈道贵率领的工程队一点一点克服各项难题,在沙漠之中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建设工地。

工地建立起来后,新的困难又接踵而来。毛塔贫困三角洲公路工程是“十七冶”走出国门的第一个项目,包括I标和II标两项工程,其中I标81公里、II标91公里。在沙漠中修路对“十七冶”人来说是全新的挑战,没有任何施工经验可供参考。为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,陈道贵带领全体技术管理人员苦心钻研,大胆对施工工艺、要素配置进行优化创新,实现多项技术突破,最终既保证了施工质量,也有效地促进了施工进度。

从“贫困三角洲”到“希望三角洲”
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谚语,在毛塔同样也是帮助当地人民改善生活的重要法宝。从毛塔总统阿齐兹宣布要为“贫困三角洲”修建公路之日起,当地官员和民众就开始用“希望三角洲”来指代这块撒哈拉沙漠中最艰苦的地区,因为他们知道,这条路,将是他们走出贫困的最大希望。

从动工之日起,“十七冶”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。项目部周边居民常年缺水,为了解决项目用水问题并造福当地居民,项目部决定在沙漠中打井。然而沙漠中打井谈何容易?常常是挖了几十米都见不到水。经过多次尝试和总结经验,他们终于在施工路段沿线打出了十几口140多米深的水井,既解决了项目用水问题,也造福了当地居民。

2014年6月2日,“十七冶”承建的II标沥青路面摊铺至卜拉克纳大区马勒市,当悬挂着“中毛人民友谊长存”横幅的摊铺机缓缓驶进马勒城区时,当地人们身着盛装,在卜拉克纳大区区长的带领下载歌载舞,欢迎中国施工队的到来。他们纷纷拉着施工队员的手说,“感谢安拉,感谢中国人”,因为他们知道,路来了,希望也就来了。

为祖国赢得荣誉

“十七冶”承建的毛塔希望三角洲公路项目为中国援建项目,也是毛塔重点公路项目。两条公路建成后将极大改善三角洲地区百姓的交通状况,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,对促进中毛两国友谊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沙漠工地上,有人最长连续呆过两年,短的也都在半年以上,许多人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。每天的烈日暴晒、风沙摧残对于施工人员来说稀松平常;更难克服的是远离家人的孤独:沙漠之中,手机有信号已属不易,上网近乎奢求,员工平时想要与家人联系实在不便。

有付出就有回报。“十七冶”承建的两个标段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多次受到毛塔官方认可。2012年8月,毛塔时任装备与运输部长哈达明在视察工地时曾称,“十七冶”在生存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,创造了“奇迹中的奇迹”。2014年,凭借在毛塔希望三角洲公路项目中的优异表现,陈道贵被毛塔交通部评为“优秀项目经理”。

言谈中,身在万里之外的陈道贵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国。“当你踏上毛塔大地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是我是中国人,我们必须为祖国争光,为企业添彩,”他说。

“十七冶”两个项目营地都竖起五星红旗,每逢周一或重大节日,两个营地都会举行升旗仪式,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撒哈拉沙漠深处,飘在每个“十七冶”人的心里。

图文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