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风来自亿万人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
  • 传媒中国  

从18世纪中期开始,法国巴黎的贵族妇女都喜欢在梳妆台上,放上两本精装的《百科全书》。这种做法很快风靡一时,成为巴黎上流社会妇女的一种时尚。贵族妇女为什么会对一套书如此钟爱?那是因为她们生活在一个启蒙与求知社会环境中。

我们假想一下:在当下的中国,可不可能每个人早上打开手机,先转发一个歌颂凡人善举的段子?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人人向善的社会环境里。只有在适宜的社会环境里,才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“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、中华文化的主体。”

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作一首乐曲,那么社会环境就是基调。乐曲放置在不同的基调里,或高亢嘹亮,或忧郁低沉。基调合宜,乐曲才会动听,才会有感染力。

典范效应:人是人的根本

徐家尧原是武汉江夏区第一服装厂的留守厂长,服装厂19年前已经倒闭。今年6月,服装厂因拍卖获得了163万元,从此,徐家尧便开始了“大海捞针”:找到当年的185名职工,把拍卖所得以“企业买断职工工龄”的方式分给每一个人。“最有良心厂长”徐家尧的事情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和评论。

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、具体化、形象化、生活化,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、领悟它。” 习近平的这句话,在徐家尧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。

近年来,虽然有人抱怨人心不古,有人斥责道德滑坡,但是,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各种“最美”、“好人”却是“逆势增长”,无数中国人被他们感动着:毅然推开学生、自己被撞成重伤的“最美教师”;救人后不幸溺水的“最美农民工”;抱着乘客蹚过积水的“最美司机”……

马克思说:“理论只要说服人,就能掌握群众;而理论只要彻底,就能说服人。所谓彻底,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。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。”这些感人的事迹,撩拨人心最深处,抓住了人的根本,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、最鲜活的载体。

政府垂范:消除价值观疲劳

在当今社会,有这样一种心态:对价值观比较冷漠、没有感觉,既不信奉也不反对,习惯了“打酱油”。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称这种心态为价值观疲劳。辛鸣认为,价值观疲劳与较长期的说教有关。

因此,习近平强调,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贵在坚持知行合一、坚持行胜于言。”如何让行动大于宣讲,让核心价值观尽快落地?

近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分析道,西方人将政府“作坏坯子看待”,中国人则相反,将政府视为“贤能政府”。中国民众期待政府是君子,是道德楷模。因此,要让全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,政府应先行一步。

政府既是决策者,又是决策执行者,因而有专家建议,政府首先要发挥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导向作用,使公共政策制定、实施、评估过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其次是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。

其实,从中央到地方,党和政府已经开始了率先垂范,于是我们看到了:反腐铁腕扶正法治天平;公车改革维护社会公正;清理“裸官”终结口头爱国……

制度保障:避免干净人“洗澡”

两个人掉进高大的烟囱,出来后一个满身脏,一个很干净,谁会去洗澡?

在犹太经典《塔木德》里,教士问了年轻人上面这个问题。年轻人想当然地回答:“满身脏的人。”教士说:“你错了!满身脏的人看到干净的人想:我身上一定也干净;而干净的人看到脏的人想,我身上一定很脏。所以,干净的人会去洗澡。”

教士与年轻人的问答启发我们,要践行核心价值观,离不开使人向善的社会环境。

“见义勇为的人,不能让他们流血再流泪;扶老太太反而被诬陷、被状告的人,在任何法庭上都应该是赢家。”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说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必须扬善惩恶。有专家建议,对违反核心价值观的行为,在法律法规、行业规范、征信体系中建立一定的惩戒和禁入机制。

用法律尤其是宪法守护核心价值观,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。在美国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是宪法规定、由各政党奉为圭臬的政治价值观,也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。在法国,宪法规定共和国之信条为自由、平等、博爱。因此,不少专家呼吁,中国尽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“入宪”,使其获得国家根本大法的支撑。

图文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