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年如一日守海岛 化作春泥更护花

  • 传媒中国  
      从市区到秀屿区南日镇沙洋学校,水陆兼程大约80公里。由于南日镇地处偏远,往返两地的客车和轮渡班次较少,发车间隔时间长,错过1班就要等上2个小时左右。尽管早上7点钟我们就出发,但辗转3趟旅途,到达学校时已是10点20分。烈日下3个多小时的奔波,让我们有些疲惫。
      海岛上的村子显得安静,沿路许多民房屋舍大门紧闭着。车子经过镇中心时才有人气,数十家海鲜商店正赶着进货和发货,七八位中年妇女坐在路边叫卖摊前自家的海鲜商品,空气中飘散着海鲜的腥味。由于太阳光照强烈,村民们都把头用布巾裹得严严实实,但这里的村民大多还是被晒得黝黑。
      车上有村民告诉我们,南日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,驻扎海岛的村民大多以养殖水产品为生。这些  年,年轻人大都出门打工或做生意,留下老人和孩子。镇上有几所中小学,孩子们则就近入读。沙洋学校位于南日镇东侧5.3公里,西高村、浮叶村等几个邻村的孩子都在这里就读。
      走进沙洋学校,办公楼、教师宿舍楼,新落成的教学楼,错落有致。中间水泥篮球场上,孩子们拍着皮球,你追我赶着。球场外围堆满泥土,正准备建新跑道。
      我们在副校长郭瑞松的指引下,找到了正在六年级班上上课的数学教师林加龙。在一楼的教室外,我们透过打开的玻璃窗看到,林加龙站在讲台前,正为一名学生批改和指导作业;其他孩子则静静地写着作业。
      为不打搅正常教学,我们在教室外看着他上课。不一会儿,他走下讲台,走到学生中间。看到有学生解题遇到困难,他就屈身弯腰站在学生旁,帮助他们解题。他还将学生做错比较多的题目,抄在黑板上,让不同的学生上去解题,并在旁细心地一句一句引导学生找到解题思路。
      一堂课下来,林加龙没有因学生屡次询问而烦躁或者放弃。他一直很平和,很有耐心,学生们因此对他也很亲近。下课后,看到我们给老师拍照,不少同学都笑呵呵地起哄,说“我们老师太帅了”,要求多拍点。林老师被自己的学生逗得满脸笑容。
      在今年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林加龙被评为秀屿区“优秀教师”。他告诉我们,他在海岛上教学32年,这里条件虽然艰苦,但他喜欢这里,渐渐地也把这里当作自己永远的家。与繁华热闹的都市相比,这里有更需要他的孩子们。对于教学条件有限的海岛学校来说,“优秀教师”的荣誉对他是表彰,也是一种责任。
      “沙洋学校现有中学教师35名、小学教师18名,但年纪普遍较大,最年轻的也有36岁左右。”郭瑞松说,虽然现在工作不好找,但年轻人看不上海岛的生活条件,有些人考进来了,也会主动放弃就业。他说,年轻人不愿来,是现在教学最大的困难,“像林加龙这样一如既往坚守的教师,是学校一笔可贵的财富”。
      林加龙1982年从莆田师范毕业,被分配到南日岛教学时只有19岁。他说,在上世纪80年代,能有一份工作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。大海又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,得知能来海岛工作,他从老家涵江,二话不说背起铺盖卷,坐上小木板船就来了。他还记得一有空,就会和渔民一起学捕鱼,甚是兴奋。但随着城区经济的发展,海岛艰苦的生活与城区的繁荣产生较大落差,很多人便离开了海岛,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。“我们那批一共有60个人,现在只剩下我们2位了。”在办公室内,林加龙指着坐在身边的同事陈启芳对我们说道。
      在海岛上,陈启芳32年都与家人分居两处。现在一家7口人,更是分居4处。“妻子住在市区,父母亲在涵江,儿孙在外地打工”。每周末回去一两天,回到市区家中后,他就紧接着转车去涵江,看望和照顾80多岁的父母亲。
      “由于家庭原因,我也想过换岗位,但是年纪大了,对海岛有了感情,不舍得这个自己曾经梦想起航的地方。”现在一月拿着3000元左右的工资,陈启芳心理的愧疚是不能给儿子更大的支持。
  临近中午,林加龙回到宿舍楼,在走廊上用木板挡起的一间小小的厨房内,忙活起简单的午饭——一棵包菜和一条丝瓜。趁着做饭的间隙,他还给和同事一起栽种的植物盆栽,浇了些水。这也是在海岛生活排解孤单的一种方式。夏天的时候,海岛上太阳毒辣,吹起的海风还会带些泥土,植物的成长就像海岛的孩子一样,需要他们时时细心照顾。

林加龙辅导学生做作业。

给植物浇水。

烧做简单的午饭。

图文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