焙制桂圆干专业户的 “特殊功夫”
“圆若骊珠。赤如金丸,肉似玻璃,核如黑漆,补精益髓,蠲渴扶肌,美颜色、润肌肤,多种功效,不可枚乘。”这是明代莆籍大艺术家宋钰在《桂圆诗》中赞美兴化桂圆的描述。时下正是桂圆干加工的时节,9月9日,笔者来到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,领略焙制桂圆干专业户的 “特殊功夫”。
在村民蔡国镛家中的一片空地上,一个偌大的烘焙灶引起笔者的注意,旁边的工人们正忙着将每颗龙眼剪枝留蒂,烘焙灶上铺满了“半成品”桂圆干。据蔡国镛介绍,这个烘焙灶是参考广西的模式建的,也叫“广西灶”。“广西灶”对传统的烘焙灶进行改造,焙池比传统的多得多,颇具规模。只见这个有别于传统的烘焙灶,呈三列共27坎,长1米,宽1米, 高1.2米,一次能烘焙 75 担。他说,现在在家里用这样的炉照样烧柴,成本费用更低,仅工钱一项,就比传统的炉节省不少。
蔡国镛告诉笔者,烘焙是制作龙眼干最重要的步骤,尤其要注意火候的控制。“摇沙”后的龙眼倒入焙池,需要每5小时翻一次,同时将上下层的龙眼互换位置,整个过程持续24个小时,都要守在焙池边。传统烘焙灶像这样的规模得有7、8个人看着,现在只要两个工人就够了,而且,炉火的温度可以自主控制,火力更均匀。仅近段时间,他已烘焙500多担本地的桂圆干,俏销市场。
蔡国镛一边烘焙灶,一边告诉笔者,由于选用本地产原生态龙眼,加上传统的手工烘焙,龙眼干天然质好,深受客商青睐,不少客户主动上门来订货,每斤价格在10元左右,主要销往上海、江浙一带。
图为蔡国镛在改造后的烘焙灶上翻焙“准桂圆干”。